管理员请 登录
首页> 社会服务>心理咨询报销

心理扶贫:从“外援”走向“内源”

2021/06/17 19:46281

原标题:心理扶贫:从“外援”走向“内源”——面向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帮扶

2015年起连续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五年来核心词依次为“真探”“陪伴”“守护”“牵绊”和“教·养”。核心主题的发展与变迁,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已从现象的接触走向心灵的关照;由单方面的物质给予,逐渐贴近留守儿童真实的心理需求,逐步转向激发儿童自身的心理动力。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对贫困地区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关照宜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明确贫困地区儿童心理需求特征

当前对贫困地区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已从早期的物质与经济帮扶逐步转向对心理健康和教育发展的关注。受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与发展水平影响,各个地区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贫困地区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实际需求往往是共性与个性并存。雷晓梅等人对陕西关中贫困地区927例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生活质量受到地域差异、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母亲文化程度和不同家庭类型的影响;乡镇居住地,父母分居、离异或丧偶,家庭贫困,重组家庭是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结果与我国常模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不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与心理需求的差异性。

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回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受到重视。回流儿童是指曾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后因种种原因离开父母身边再次返乡的儿童。就流动的第一阶段而言,贫困地区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城市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对他们的营养健康、身心发展和教育水平有着正面的影响;但之后由于各种因素产生的“独自”回流,对回流儿童的心理有很大影响。黎煦和朱志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的研究发现,回流经历会对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造成回流儿童的抑郁风险增大,同时降低他们的自尊和抗逆力水平;初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来自城市和农村成长环境的“双重排斥”是造成回流儿童心理健康恶化的重要原因。

基于西南地区某省的实地调研发现,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上百万山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从之前熟悉的生活空间与紧密的人际互动环境动迁到易地安置小区的青少年和儿童,面临着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双重变化。一方面,熟悉的物理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农耕生活环境直接跨入城镇化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物理生活空间的变化,传统的紧密式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改变,需要面对更为广阔的、相对陌生的人际空间。作为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劳务输出依然是动迁群众的就业主渠道。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后父母外出务工率的上升,很多孩子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和儿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适应不良,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如长时间缄默,拒绝与外界接触,易激惹、易冲动,难以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甚至拒绝上学等。

提升回流与动迁儿童心理健康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生活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相互作用。家庭、学校和周围的生活区域作为微系统与中系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动迁”与“回流”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是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节点。对易地扶贫搬迁儿童来说,从困乏的物质环境与紧密的家庭、人际联结的氛围中,迁移到集中动迁小区,在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家庭关系改变、动迁后人际交往环境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学龄期青少年更面临着原有的学校人际关系与师生关系的改变——陌生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巨变,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在宏系统与外系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应对动迁儿童的心理健康加以关照,协调好中系统,发挥学校的教育与指导功能,推动动迁儿童的微系统改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对于“回流”儿童而言,曾随父母进城入学的孩子,在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后,面对回流后生活环境的转变,本身就面对着二次适应环境的挑战。此外,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和关照,回流儿童的具体适应过程实质上更为缓慢且艰难。宜结合具体地区条件对动迁与回流儿童的差异性进行精准化帮扶,调动家庭、学校与社会支持的综合力量,致力于改善回流与动迁的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微系统与中系统,因地制宜地帮助回流儿童协调好学习和生活适应,从而有效地保障回流与动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注贫困地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

生态系统理论的时间系统认为,重大生活事件与儿童自身的成长发育阶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核心的成长时期加以良好的引导与教育,对孩子的毕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成年期而言,儿童期整体生长发育迅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育的具体需求存在特定的阶段性。特别是在儿童生长和发育的早期,贫困对儿童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更为深远。宋扬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多维贫困对成年后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和就业收入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贫困维度的提高,对成年后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儿童期贫困对出生时为农业户口的人群负面影响更大。由此可见,对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与心理扶贫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相当紧迫。然而,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其生活状况无法由自身决定,而是依赖家庭环境而生,成年人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由此,在教育与心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注重提升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仅可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微系统,更可促进儿童终身价值观与心理资本的培育。

进入学龄初期,随着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范围加大,个体的认知、思维、社会情感需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早期教育作为教育最早也是最为基础的阶段,是儿童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岳爱等人指出,个体生命的第一个“1000天”是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同时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期;而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情绪和运动早期发展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50%的儿童存在认知发展风险,52%的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风险,且随着时间推移,风险不断增大。家庭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极为有力的助益,更是将科学的教养观念“送智入乡”的重要环节;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养成良好的入学习惯,可有效辅助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进一步促成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对贫困地区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细致与精细化的工作;系统化的教育与心理扶贫,不仅是“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可为当地的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在改善教育基础物质与经济条件的同时,关注贫困地区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以儿童的真实身心需求为本,以精细化、多元化的视角推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扶贫工作,结合各地区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与多元性需求进行精准调适,方可促进教育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精准化,从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何雯静 吴继霞


文件下载
文章推荐

关于学习心理学专委会成立的批复通知

浏览 7905 次查看更多 >>

关于组织百名科技工作者 参加“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学习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学习班”的通知

晋科社行党发〔2022〕11号 关于组织百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学习班”的通知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党支部: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省科协决定举办“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山西省科技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学习班”活动。根据山西省科协要求,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将组织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党支部百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线上学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学习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2月,课程为15学时。二、学习人员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单独建党支部选推1名科技工作者,省级学会联合建党支部选推2名科技工作者。三、学习方式通过在中国科协党校网上注册,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学习时间须达到15个学时。  四、学习要求1.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本次学习活动,选推科技工作者填写学习报名表(见附件),于2023年1月6日前报送到省学会学术服务中心各学会管理员,各管理员整理后于1月8日报送省科协学会部。1月10日后将有专人负责通知参加学习的相关事宜。     2.每位参加学习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期间须填报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科技人才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思想引领专项调查问卷。  五、联系方式1.省科协学会部:梁  敏:0351—49218362.山西省学会学术服务中心各学会管理员

浏览 7448 次查看更多 >>

山西省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会员面授课| 8月5日崔清华老师心理格板技术圆满结束

心理格板起源于德国的家庭格盘,通过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创新和拓展,2015年被命名为“心理格板”。作为直观投射的心理咨询和谈心谈话的辅助工具,简单易学,深受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喜爱。2022年8月5日下午,由山西省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主办的心理格板会员面授课圆满结束。主讲崔清华老师详细阐述了心理格板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包括利用其直观投射性,提高自我觉察力;寻找资源,改善人际关系;探析原生家庭,扬长避短;外化问题,提升正能量等内容。学员互动 这是学员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摆放位置,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在这儿就不再赘述 。在这两个小时的课程当中,学员们积极主动的通过心理格板技术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师充满了良好的互动,并都沉浸在心理格板的魅力当中,下午17:30会员面授课第20期:心理格板技术圆满结束!

浏览 7605 次查看更多 >>

山西省团体心理治疗学会课程|《精神分析伴侣治疗》工作坊首次直播顺利结束

伴侣关系既是生活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映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心理治疗师,都需要对其体悟和探索。在心理咨询的机构,有40%左右的来访者都是因为情感婚恋问题来做咨询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伴侣关系出了这样那样的矛盾。2022年9月10日,由山西省团体心理治疗学会主办、AVI教授主讲、张若金老师翻译的为期一年的《精神分析伴侣治疗》线上直播工作坊首次直播顺利结束。在此次课程中,AVI教授详细讲解了观察与呈现、心理的二元性与同步性、个性与想象力等几个核心议题;针对学习精神分析的要点给了学员们宝贵的建议;课程最后,AVI教授耐心解答了学员们的问题并就如何使学员中在课程中有更大的收获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在目前中国,有关婚姻伴关系的学习热情可以说是空前高涨。也期待在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在精神分析的背景下,在客体关系中去理解两个人的关系,在自体心理学中领悟伴侣治疗的精髓,在克莱因的思想中感受伴侣治疗要领,回归到弗洛伊德的经典去学习伴侣治疗。

浏览 7754 次查看更多 >>